導師隊伍
導師隊伍
研究生培養特色
1. 校行深度融合,共建“政產學研用”人才培養聯盟
學校各碩士專業學位緊跟社會需求,聯合本學科相關政府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及研究機構,建立人才培養聯盟,從培養目標、招生入學、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習環節、畢業論文、師資隊伍、評價機制等諸環節深入合作,形成了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與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合作建立“北京市社會建設研究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訪辦公室合作成立“中國信訪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與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合作成立“中國城市研究中心”;與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成立“首都城市治理與綜合執法研究所”,并獲批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與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建“北京市級中藥師承教育學科基地”;與北大世佳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合作培養中藥新藥研發人才;與北京工美集團、揚州工美集團、中國曲藝家協會合作,采用“現代師徒制”的教學方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項目。由此形成了各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聯盟,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有機結合,構建起“政產學研用”培養平臺,各研究生專業依托豐富的研究中心(所、基地)平臺,與行業部門開展相關領域問題研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2. 導師雙師雙能,打造導師組+專家組聯合指導學生
我校擁有一支優秀的碩士生導師隊伍和專家督導隊伍,導師主持參與大批國家級課題、部委研究項目、政府委托項目以及企業機構的委托項目,部分導師受聘為政府部門的咨詢專家、企業機構的兼職高管,及時掌握行業內發展的前沿狀況。因專業學位不同,導師組會包含學術導師、行業導師、成長導師、師承導師等不同類型導師,按照導師選聘條件,分別選聘。導師組集體培養,指導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學校還聘請了一批國內外權威專家、專業顧問及督導團隊組成指導專家組,通過系列講座、學術沙龍、小型研討會、課題研究等形式,為碩士研究生提供理論指導和學術發展支持。以此為基礎,綜合發揮導師組和專家組的力量及優勢,以不同角色、不同職責、相互學習,進行聯合培養。
3.科研創新加社會實踐,助力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為加強我校研究生科研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調動研究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學校專門設立了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為研究生提供科研途徑和創新平臺,助力學生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
我校建有中藥與生物技術實驗中心(北京市級實驗示范中心)、北京3D打印研究院、社會工作文獻信息中心、社會工作實驗室、公共管理參與式教學實踐中心、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表演藝術實訓教學中心、藝術設計實訓教學中心、現代傳播實訓教學中心等。同時,學校擁有國家級、北京市級、校級百余家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為研究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4.應用性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聚焦首都建設發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近年來,學校積極調研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動對接首都北京社會市場需求,聚焦首都建設發展實際問題開展應用性研究,成立了首都城市環境管理研究基地(與北京市環保局共建)、北京社會建設研究院(與北京市社會工委共建)、首都城市生產安全管理研究所(與北京市安全生產管理局共建)、首都城市治理與執法研究所(與北京市城管局共建)、中國信訪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與北京市信訪辦共建)、北京中醫藥文化傳承基地(與北京市中醫藥局共建),以及北京3D打印研究院、北城心悅社會工作事務所、城市發展研究所、城鎮化研究院等一批重點智庫。把滿足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作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著力點和聚焦點,取得了一批可以解決現實問題,并填補國內、北京市空白的科研和社會服務成果。學校在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應用達到了先進水平,有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5. 國際資源豐富,提供學生國際交流與學習機會
截至2018年6月,我校已與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系與合作,合作院校中英語國家 17 所、其他國家 19 所。合作院校包括加拿大UBC大學、加拿大溫哥華電影學院、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美國新澤西城市大學、美國阿爾森特藝術設計學院、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國際交流院校)、英國赫爾大學、英國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斯旺西大學、英國銳傳學院、法國Esmod服裝設計學院、法國里昂二大、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厄應用技術大學、日本京都情報大學院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我校與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同行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學術聯系,學術交流頻繁。近幾年每年選派出大量專業教師到各合作院校進修訪問或從事合作研究。品學兼優的在讀研究生也可以通過學校的平臺,到境外短期訪學或到國外高校深造。
6. 獎助學金完善, 助力學生學習、學術、生活齊騰飛
我校與行業聯合培養單位合作開發科研課題,研究生在校期間可直接參與到各類研究項目中。此外,學校面向在校研究生設立校內科研課題項目,并給予經費支持。同時我校研究生設置有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和助學金,并設置研究生“三助”崗位,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