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探索培养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农林人才——扛起新农科人才培养战略使命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豆启东方——稳粮扩豆保安全,为华夏大豆插上耐盐之翼”“落地生花——突破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助力乡村振兴”等5个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同时,该校在红旅赛道获金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该校力扛新农科人才培养战略使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校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战略使命,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顺应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农林人才。
学研相长,培养农科创新力
“我们集成三大技术变废为宝,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首创的木质素基包膜控释肥质量更优、成本更低、施用效果更佳?!辈痪们?,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三学生石若琳参与开发的“拭木以待——木质素基包膜控释肥开拓者”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作为该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他已经成为该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
“大一时,我就借助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的机会,进入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习?!笔袅毡硎?,他在大学起步阶段就加入了张民教授团队进行新型肥料研发。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全程贯通,有效提升了他学习与研究的精度。
“张民教授和刘之广老师常告诫我们,要把缓控释肥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手中?!被叵肫稹翱У谝豢巍?,石若琳记忆犹新。
作为该校土壤肥料学科带头人,张民在缓控释肥料领域深耕30余年。2016年,他主持起草的缓控释肥料国际标准获通过并颁布实施,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标志着我国在缓控释肥料领域具有了国际话语权。
课堂上深耕理论知识,实验室瞄准科技前沿。在团队本硕博导师传帮带的浓厚氛围下,石若琳和团队成员创制出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木质素基包膜控释肥,同时为农业废弃秸秆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有一系列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技术,以及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队伍?!蓖哦忧嗄杲淌α踔闶钦琶竦牟┦垦芯可?,他一直跟着导师做科研、搭平台、带团队。入职10年来,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刘之广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打磨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上。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最佳融合模式?!痹诹踔憧蠢?,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能够促使学生站在实践角度衡量项目价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融入科研和教学工作,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
钝学笃行,敢啃科研“硬骨头”
在该校,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建筑是校园地标,更承载着全体山东农大人的憧憬。作为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无数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每一间实验室里定格的都是山东农大科研团队日夜坚守的身影。
临近晚上11点,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于洋、硕士研究生张祥还在实验室里取二棱期的小麦茎尖材料。他们是该校作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的成员,目前正跟着苏英华教授开展课题研究。
“我们基本每天‘泡’在实验室?!庇谘蠼樯?,实验所需的0.1克样本,两个人一起操作也得一天时间才能取完?!拔颐敲扛鋈硕加泻芏嘞钍笛槿挝?,在等待这个实验反应结果的时候,就可以做下个实验了。虽然时间安排得很满,但也很充实?!?/p>
选择了科研,也就意味着要面对无数挫折与难题?!拔颐且迪值氖谴?span style="text-wrap: wrap;">‘0’到‘1’的突破,这个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庇谘蠖源松钣懈写?,有一次她在验证作物再生能力的提高是否与激素水平的提高有关时,从培养、取材、观察到检测,用了大概5个月时间。结果却不理想,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做科研苦不苦?张祥的答案是肯定的?!暗颐谴邮碌男÷笤偕芯亢托÷蠓肿佑?,对于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容不得一点马虎?!弊钪?,在团队的集体攻关下,张祥鼓足勇气,重新开始,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
“吃这种苦是有意义的?!闭畔槿衔?,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大家树立了吃苦耐劳的榜样。老师对科研工作每每有了新的灵感和线索后,都会组织大家进行课题交流,进而推进工作。团队成员抱团取暖、集体“吃苦”,一起投入科研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近年来,该实验室聚焦小麦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蒲械缆飞?,前辈满头华发,新生代逐渐成长,唯一不变的是初心与传承。
下沉一线,融入社会大课堂
“我是一名公费农科生,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大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农业问题,这些问题使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事业的决心?!敝参锉;ぱг貉脖蛩?。
安彬口中的“大调研”,是去年暑假该校举行的一场覆盖山东省全部行政村的“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调研活动。该校组建了由774名指导教师和1.1万余名学生参与的1325个调研小组,奔赴全省16个市、136个县(市、区)、1825个乡(镇、街道)、5.5万个行政村,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文化帮扶、助农销售、志愿服务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建设。
青年学生积极展现勇于挑战的精气神,紧紧围绕家乡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把乡村田野、生产一线、工厂车间当作广阔课堂,深入基层一线,拜农民为师、和农民交朋友,认真做好行政村、农场、涉农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问卷数据信息采集?!拔颐怯肷蕉∧诮?万个行政村的负责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这些平台、对象既是我们展示学校办学成绩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更是服务乡村发展的最大依靠?!备眯5澄笔榧?、校长冷畅俭表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积极探索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不断厚植师生爱农情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青年师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是“大调研”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扛起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战略使命,教育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强化‘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树立‘以农报国’的志向抱负,是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责无旁贷?!备眯5澄榧切旖2岫ǖ厮?。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静